
跟蹤采訪解心疑 誠意展示加盟實況
跟蹤采訪解心疑 誠意展示加盟實況
本刊記者 于耀杰
每次執筆去寫一品鮮的稿件,總有一種新鮮感,因為翻開幾年的連續報道,幾乎沒有一篇內容是重復的。這次組稿也不例外,為了能讓讀者更清晰地了解一品鮮的加盟實況,一品鮮的王威總經理再次邀請筆者奔赴大慶跟蹤采訪。
臨行前我總是不解,電話采訪也一樣???何必東奔西跑浪費時間。王總對此很坦言:“報道一品鮮,就是要讓讀者全面了解我們的項目,一品鮮總部的情況已寫得很多了,但是那些還在觀望的意向讀者,卻更想知道加盟商們做得怎么樣?有很多讀者打來電話,問我要加盟商的電話想去核實,與其這樣,還不如由你們客觀地去采訪。如果有可能,我更愿意把一品鮮各地加盟店的經營情況公布出來,因為我堅信一品鮮經得起方方面面的考證?!?nbsp;
走進大慶加盟店 親口品面果然不同凡響
帶著王總的誠意,帶著讀者的關注,2008年8月29日傍晚,我踏上了東北大慶這座邊境小鎮的土地。這里曾是石油鐵人王進喜工作過的地方,所以很多街邊店鋪都以“鐵人”命名,街道兩邊也隨處可見探油的鉆井和高聳的塔吊。
一品鮮的大慶加盟商名叫李萬軍,電話聯系得知,晚上五六點鐘是他店里忙的時候,所以沒讓他接站,我選擇只身前往。按著李萬軍提供的地址,我順利地找到了“一品鮮面條店”。不用自我介紹,我就知道眼前這個一身面粉,忙得頭不抬眼不睜的男人就是李萬軍。初次見面他也并不陌生,高興地對我說:“可把你等來了,你先坐一會兒,我忙完手頭的活再和你好好聊?!?
其實他的面早已經賣光了,但是他需要準備好明天做面的工序,所以直到7點才關門閉店。
我們專程來到了一家由一品鮮供應面條的“四菜一湯家鄉菜館”吃晚餐。李先生說起了結緣一品鮮的故事:他從2002年就看致富類的雜志,當時大慶市在開發,覺得市場很大,就想做雜志上推薦的一個門窗項目,但是他的愛人覺得“民以食為天”,做飲食生意就算虧也不會虧太多,所以他們就一直關注雜志上的飲食項目,光是一品鮮面條的報道就看了無數次。直到2006年才決定親自去一品鮮考察。王總人很好,帶他去品嘗、考察一品鮮。在滎陽當地的大、小超市和一些綜合批發市場都有一品鮮面條賣,和雜志上介紹的一模一樣。他當即加盟一品鮮,學技術不太復雜,五天就學會了幾十種面條的制作方法。
跟蹤采訪經銷商 齊聲同贊一品鮮
第二天才是正式采訪,早晨6點我就來到了李先生的一品鮮店,目的就是想聽聽經銷商和顧客是怎么評價一品鮮面條的。李先生是大慶市的總經銷,主要負責生產,銷售靠經銷商完成。每天一早,經銷商會上門取貨,一般每天早上8點,李先生的面條基本賣完。
10點左右,李先生帶我來到位于大慶市讓胡路區宏偉一隊的“姐妹超市”,老板李銀說:“我這個店是兌別人的,現在快一年了,之前那家就一直上一品鮮面條,我兌過來以后就上別的面條,但和一品鮮比就是賣不動,后來又改回賣一品鮮面條。周圍的鄰居雖然知道這種面條是機械壓出來的,但它的口感比手工做的都好吃,就叫它手搟面。我每天到李先生那里取40公斤左右的面條,有時候還不夠賣。在采訪時,我遇見了周圍的居民王明艷,王大姐說:“我家喜歡吃面,每天要吃一頓面條,一品鮮面不像別家的吃完嘴里發酸,這面吃后嘴里有麥香味,口感還特別的好,很筋道,還很耐煮,就像家里手搟的一樣。當我告訴王大姐這面是用機器壓出來的時候,王大姐說:“真的,到現在我還不相信這面是用機器壓出來的呢”。
隨后我們又來到大慶市讓胡路區西建街11號的“上上品客火鍋店”,老板娘孫萍說:“我開火鍋店之前就經常到家對面的飯店吃飯,就愛吃那家的面,開始我還以為是他們自己做的呢,后來問過才知道是在大慶一品鮮加盟店上的面。如今自己開店,自然也上一品鮮面了?!睂O萍還說:“這面口感特別好,吃到嘴里特別滑潤、筋道,有不少顧客是沖這面來我這里吃火鍋的,而且這面隔一夜之后放到火鍋里煮,吃起來仍舊有嚼頭;現在是火鍋淡季,我每天進25公斤面,剛好夠賣,等進入火鍋旺季,我準備每天進50公斤一品鮮面條,銷售出去應該不成問題;李萬軍服務很好,只要電話打過去,他就馬上送貨來?!?BR>
采訪此至,想必不用我做過多的評論,李萬軍的加盟實況,經銷商的齊聲同贊,早已為一品鮮又劃出了一道濃墨重彩的樂章。